塘头坪位于东陂古街之西,两地相距1000米许,与东陂古街的繁华喧闹相比,它展示的是传统乡居青砖黛瓦石板小径的简朴和宁静。
村子地处两层山的环抱之中。村西的树山与村东的桃李山连接,构成弧形的山丘,形似双龙环绕,把错落有致的瓦房环抱其中,村子初始叫“龙城坊”。站立后山,视野往东西两侧望,高大的春牛岭、大门岭连绵起伏,与其王岭连成一体,构成一圈更大的弧,环抱着双龙环绕的村庄。湟川水道支流古泸水自朱岗夏炉蜿蜒而来,经春牛领山峡,绕过村前,一个转弯,往东陂临江坊方向奔流而去。两层大山环拱,一脉溪水环绕,俯瞰一马平川,这就是塘头坪村民生息繁衍的家园。广东省文理学院附中郑志文同学描摹过求学期间的塘头坪美景:塘头坪是个大村庄,有二三百户人家。老百姓沿着山边筑起一幢幢灰砖瓦房,街面用青石板铺成。村外有一条清澈透底的河水流过,放眼望去,山峦起伏,翠绿重叠;村后山,枫林一片,深秋时节,枫叶如火如丹,富有生命力。
塘头坪的寻常巷陌,尽显连州明清民居的风格。行走在桂香里与德塘坊、镇东楼之间的青石板巷道,青砖黛瓦灰雕檐牙渐次进入你的视线,巷与巷的转弯处,总会意外地让你巧遇一座祠堂,一口古井,一块石碑,连青砖黛瓦隙缝间斜生的一丛野厥,几枝小树,几片青苔,都让你感觉它们长满故事。
桂香里该是塘头坪村的地标性建筑,这座建筑座东北朝西南,青砖青石脚,为粤北村居门楼传统的二层楼建筑格局,屋背的正脊用板瓦叠砌,中间巧妙地饰以宝葫芦瓶。门楼前有鹅卵石铺成的梯形地坪。门楣的青石匾镌刻着秀气的“桂香里”三字,落款为清乾隆十二年(公元1747年)建,是村民栖息闲聊的公众场所,村子的家长里短率先从这里传播。
黄尚书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是黄姓村民纪念先祖黄损的宗祠,曾名“桂香书院”。慎终追远是乡间宗祠的功能之一,神翕两旁的对联“桂香世泽高良支派启千秋,仆射家声汉史英名传万代”,明确地表述了塘头坪黄氏为黄损后裔中的分支之一。黄损字益之,连州高良人(现连南县)。梁龙德二年(922年)登进士第。初,授永州(今湖南零陵)团练判官,后转投南汉,仕南汉刘?,累官尚书仆射。黄损是连州历史上贤相廉吏的杰出代表,其贬官起因于喜欢排场的南汉王刘?耗费举国之财力,连续修建宫殿,连年的赋税征讨令民庶穷落。黄损借《谏南汉主建南薰殿疏》欲让刘?明白:耗尽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,供一个人安逸无度的享乐,是令“民心尽失”的做法,很终会危及*的根基。刘?不喜欢这位“不给面子自己”的下属,将其贬官,黄损很终退隐。根植心间的“民本情怀”,让黄损体恤底层民众谋生的艰难,明嘉靖四十年《广东通志》载:曾损貲修筑高良之邪陂灌田,畴多所收,乡邦赖之……
黄尚书祠的独特之处,在神翕左右有出入的小门,小门上方书“序政”、“序端”。想其“序端”,原为“堂的东墙或西墙的南端近阶处”。但结合“序政”,结合黄损宁愿贬官,也不愿令自己“民心尽失”的处世准则,可以理解居塘头坪的黄损后裔传承的是顺乎天理,应乎人情之家风。得益于家族传承的朴素的家风,塘头坪村民,热心公益造福乡梓的善举不输先祖,为四乡八寨的乡民所称道。东陂古街的居民,对“临江桥”有着很深的记忆,尤其是傍晚在桥上乘凉看风景听故事,爬到桥墩跳水,然后潜泳水中捉鱼儿……说不尽的趣事填满孩童的记忆。可很多年轻人不曾知道,发起临江桥建设的,是塘头坪村的“述诗公”。“述诗公”临终托弟修石桥的故事,流传在东陂一带四乡八寨的乡民中间。东陂街通往江夏、西塘、尖寨等村隔着西溪,之前乡民都靠木桥过河,但木桥容易给洪水冲毁,乡民苦于木桥修了毁,毁了修,耗费钱财又浪费民力。塘头坪乡贤述诗公提议兴建石桥解决乡民出行问题,率先乐捐该村公尝田亩并发动邻村乡民捐助。可惜他于操劳建桥之事耗费太多的精力,终因年事高精力不济卧病不起,遗憾离世。弥留之际,对着其亲弟及子辈千叮万嘱,务必实现其建石桥的夙愿。黄述诗的弟弟黄就五不负重托,积极发动四乡八寨的乡亲募捐,几经艰辛,终于建成一座横跨两岸的三拱石桥,起名临江桥。临江桥几经兴衰,述诗公兄弟接力修筑临江桥的故事流传下来。
桂香里左侧“龙泉井”的一方碑刻,记叙着井与康有为祖父康赞修的故事。碑文《龙泉井序》载:“清同治间康有为祖父教学西溪,署天入黑时,必汲此井之水,以止渴至秋而至......余将此井之名义更正,此井乃石脉胚结,因名曰龙泉井......”连州夏天夜晚多闷热,令人难以入眠,乡民多于临睡前到水井提水回家饮用,以驱除暑热,得以入眠。出任连州训导之职的康赞修,曾在西溪书院设帐讲学,夜宿东陂街,学乡民饮井水祛暑热,令其对塘头坪淳朴的乡风乐于亲近。从井名“金龟井”易名“龙泉井”,并默许乡民作序记载此井与他的日常生活习惯的缘由,可以看出这位终身以教育为业的儒者对一方文化的热心。这份热情,一分未减,直至他面对连州洪水泛滥,勇于驾舟救灾,以身殉职。
龙泉井留存了一方碑刻,留存了一段蛮荒之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儒者的佳话。康有为人生之不幸在少年丧父,幸运的他于丧父之后得以随祖父到连州生活,在此渡过他启蒙生涯中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。11岁的康有为在祖父的督促和辅导下,系统地接触经史文学、儒家经典。祖父于孜孜不倦地传导先儒高义、文学条理之余,不忘带康有为参观连州丰富的历史遗址。在遗址前讲贤相廉吏故事,并适时地启发他体会“圣贤之学,先正之风”,随祖父6个月以后,康有为“为诗文皆成篇”。第二年,恰逢一年一度的端午,看了连州城的龙舟竞渡,12岁的康有为当场赋诗“二十韵”,惊得州吏“目金公”连呼神童,赠给“漆砚盘盒数事”。康有为《连州遗集》序,倾注着对他尊称为“连州公”的祖父的怀念与崇敬:“有为自髻卯含识,即侍先祖连州府居,几席枉趾,杖履游观,无不从焉。垂及冠年,日闻其古先贤之微言大意,日德古豪杰之壮节高行,浸之饮之,泳之游之,皆连州府君之庭训也……”
塘头坪的一汪清泉,抚慰了康家祖孙的清苦岁月,在祖孙心中种下深深的连州情结。抗战期间,塘头坪的一间间砖瓦屋,庇护了来自广州的文理学院附中的青年学生们,在他们青春的血液中添加了坚强、勤奋和友爱。塘头坪的读书生活是艰苦的,他们几个人合租乡民的瓦房住,还会遇到钱银接济不上而面临饿肚子的情况。此时,户主会把煮熟的番薯、芋头、杂粮饭端到桌子上,邀他们一起吃,解决饿肚子的问题。这些青年学生在塘头坪的瓦房学会知识,学会做人的道理,很多人走上了工作岗位,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。1986年,30多位当年在东陂文理学院附中的学生重回旧地,走青石板巷、寻青瓦房、探“同住户”,用真情写下每条巷道每间瓦房的青春故事。
有着唐宋风水格局,明清建筑风貌的古村,在现代水泥森林的挤迫下低矮了,沧桑了,但是,村庄的底蕴,存在于寻常的方砖片瓦碑石井沿间,存在于人们对文化的尊崇与追求中。
塘头坪的底蕴让人敬重与神往。
北京哪个癫痫病医院很好癫痫病发作怎么救癫痫病人能结婚吗